編者按:2021年6月至7月,楚雄州統一戰線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組織開展“謳歌新時代 統戰心向黨”主題征文活動?;顒娱_展以來,共征集到州內外廣大作家、教師、民主黨派成員、黨外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等選送的征文稿147篇,這些征文稿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謳歌共產黨、贊美新時代,歌唱新生活。參賽作者緊密結合親身所見、所歷、所感,熱情謳歌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描繪了各方面發生的深刻變化,展現全州各族人民敢于拼搏、奮發有為的良好精神面貌,聚焦主題,個性表達,自由馳騁,皆成文章。
此次征文參賽者有的是作家,他們充分發揮創作天賦盡情抒懷,構思奇崛,筆鋒老道,思想深刻,文學韻味足,看似平實的敘事中蘊含著深深的主題,給人啟迪,給人深思;有的是統一戰線工作者、杏壇園丁、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他們或以一個村的變遷入題,或以支教支邊、教書育人等親身感受表現祖國繁榮富強的主題、堅定做好學生引路人的信心;有的是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他們從對多黨合作的思考、昨日的往事等角度立意著筆,熱情歌頌新型政黨制度優越性,堅定攜手并肩的信念,筆端充滿了對中國共產黨的無限肝膽相照的拳拳之心,具有思想穿透力。
“楚雄統戰”將于2021年12月14日至2022年1月24日,擇刊部分優秀獲獎征文,以饗讀者和網友。
橋的變遷
——龍再能——

(圖片來自網絡)
我的家鄉在武定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那里居住著納蘇支系的黑彝族,他們勤勞、善良,世世代代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勞作,鄰里鄉親祖祖輩輩和睦相處。
村頭有座小橋,連接著這個彝族山寨與外面的世界,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記得我7歲那年,60多歲的奶奶,牽著我的手,送我經過那座小橋,她站在橋頭,語重心長地叮囑我:“奶奶就送你到這兒,到學校要好好念書。以后,奶奶沒有時間天天送你,過橋一定要看清楚,每一步都要踩踏實,走穩當。”那時候,村頭的小橋由兩段木頭連接,中間用個樹丫杈支起,鄉親們就在這座小橋上走向小學堂,走向小集鎮,走向外面的精彩世界。
1998年的雨水特別多,河水泛濫了好多次,村頭的小橋被沖走了好多次,聰明的鄉親們從大山上砍來一顆木頭,將一頭用很粗的繩子栓在河邊的大石頭上,河水上漲了,獨木橋被沖塌,但被繩子緊緊系在岸邊,等河水退去,鄉親們把木頭抬起塔上就可以通行了。但由于河面較寬,獨木橋很長,人走在上面搖搖晃晃。我們幾個調皮的小男孩,一起跳上小橋,不停搖晃起來,只要節奏一致,誰也不會被晃掉下去。但老人、婦女和小孩就不行了,走到中間,小橋搖晃,看著河水涌動,叫人心驚膽戰。特別是冬季的早晨,出了名的“冷插甸”,天氣特別寒冷,橋面上經常有厚厚的一層霜,好多人都從橋上滑掉到河里。那年女兒剛滿一歲,妻子在離家10幾里的老木壩小學教書,我又遠在異鄉,父母親還要供上大學的弟弟,沒有時間幫我們領孩子,只好請70多歲的外婆來幫忙帶孩子。妻子沒有走過獨木橋,每次背著女兒過橋,都要外婆牽著。后來,外婆年紀大了,我們只好找了個小姑娘來幫忙,這小姑娘從小在山溝溝里長大,個子不高,膽子不小,做事風風火火,很會帶孩子,給我們減少了許多煩惱??蛇@小姑娘也不會過獨木橋,無論多大的河水,都從河里過,有時候,背著孩子,河水都淹著女兒的腳,也照樣過河,妻子經常嚇出一身冷汗。
鄉親們去趕集,必須天不亮就要出發。村民王映武早早背著一籃子烤煙,要去集鎮上交售,打著手電,很快走上獨木橋,走到橋中央,橋不停上下搖晃,連人帶烤煙全掉到河里,好端端的一籃子烤煙全糟蹋了。從此,村里人背東西去集市上交易,都不敢從橋上過,無論春夏秋冬,都只好挽起褲腿,從冰冷的河里經過。
2002年,村里來了一群信仰基督教的外國人,到村里邊與信教群眾一起做禮拜,好幾個都不敢過橋,是鄉親們背過去的。他們看到這情況,就捐了點錢,鄉親們投工投勞,搭起了一座不足1米寬的一座水泥橋,從此,村里去趕集,再也不用從冰涼的河里過了。
小橋不足1米,拖拉機、小汽車都沒法過,河水小的時候,從河里過,河水大時,只好停放在河邊。村子有個退伍軍人叫龍衛,買了臺大卡車,經常開不過來,放在河邊又當心不懂事的小孩去搗蛋,我和他弟弟龍偉,好多次晚上去守過車,睡在車里,又冷又怕。
騎摩托車的小伙子,膽子大技術好的敢從橋上過,可大多數都不敢,只好騎從河里過,可是河里又是一些堅硬的鵝卵石,上面長滿青苔,騎車過河經?;乖诤永?。那年,我好不容易買了輛摩托車,技術不行,膽子也不大,帶著上學前班的女兒和侄女,到了河邊,兩個小鬼不肯下車,只好帶著她們,硬著頭皮從河里過,摩托車向一條泥鰍左右不停搖擺,兩個小家伙不知天高地厚,咯咯咯邊笑邊左右晃動,只好加大油門,用腳幫忙,左一腳右一腳踩在水里費力地騎到河對岸,停下來坐在路邊,怦怦直跳的心好長時間才安定下來。
2012年,在省委組織部的掛點幫扶下,村里建起了活動室,安上了太陽能路燈,村間道路全面硬化,家家戶戶都通了水泥路。從村子到對面的柏油馬路,建了一條5米寬的水泥路,村頭小橋自然也建起了橋墩,架起5米寬的大橋,兩輛車可以并行通過。村里建起了寬闊的停車場,全村大小車輛都可以停在家門口。
去年春節,我和弟弟開著小轎車帶著妻兒老小一起回老家,年邁的父親母親一直到橋頭來迎接我們。我們停車下橋,兩岸河堤筆直,河水清澈,上小學的小侄兒和讀研究生的女兒跳進清涼的河里,像無憂無慮的魚兒,相互潑灑著河水,快樂便四處飛濺起來。
如今,家鄉那座獨木橋再也看不見了,它的故事也慢慢被人們淡忘。從獨木橋到寬闊的水泥大橋,真真切切感受到家鄉變化,見證了改革開放40多年滄桑巨變,體會到黨的惠民政策,感受到農村翻天覆地的變遷,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今年,正值黨的百年華誕,百年正是風華正茂,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華兒女,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處于這個偉大時代,正是我們大展宏圖之時,我們沒有理由退縮,只有奮勇拼搏,克難攻堅,只爭朝夕,爭創輝煌,用優越的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