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大局”交織疊加、“兩個百年”交匯繼替的時代背景下,統戰工作不是過時了、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調查研究貫穿于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過程,始終推動著統一戰線事業的發展,統戰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宣傳信息工作是衡量統戰工作成效的硬指標。做好統戰調研工作,對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統一戰線事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重要法寶作用、促進統一戰線更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費孝通先生社會調查啟示
費孝通先生的“田野調查”在國內國際產生廣泛影響,其用長達一生從事社會調查的經歷和豐富的實例向我們所展示的“為什么想到做這些調查,怎樣調查,又有什么體會”等等,處處給我們以“言外的啟迪”,對加強新時代統一戰線調查研究工作、提升統一戰線調查研究能力、弘揚統一戰線調查研究優良作風有許多有益的啟示。
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根本出發點。費孝通先生從自己多年的社會調查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實事求是的態度對于探索社會現象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他強調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理論和方法,因為那些理論和方法“都是別人從彼時彼地的具體的社會調查中獲得,并加以總結提高的。”而我們在實際社會調查中所“接觸到的客觀事物、現象都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各有其不同的內在聯系,有著千變萬化的發展過程,有不同的類型。”因此,他明確告誡我們,實事求是“是社會調查的思想原則和根本出發點。”正是在這種思想原則和根本出發點的指導下,無論是在早期的民族調查、農村調查、家庭調查中,還是在后期的小城鎮調查和知識分子調查中,他都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虛心誠懇地向人民群眾學習。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是每一個從事調查研究的人都應該認真學習的。
善于提問——調查研究的指南。費孝通先生在進行社會調查的過程中,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這就是他特別善于提問。他的許多調查題目都是從這種提問中得來的。許多調查研究的思路也是從這種提問中獲得的。對于在社會調查中所觀察到的各種現象,費孝通先生也總是在頭腦中隨時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引導著他更深入地進行調查,成為他開展調查研究的指南。費孝通先生在《社會調查自白》一書中,通過自身的例子為我們展示了研究者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提出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又是如何引導著他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的。他的實踐和教誨對于許多常常受著“調查研究的題目從哪里來 ”這種問題困擾的研究者無疑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類型比較——從個案走向總體。費孝通先生的大部分調查主要是個案調查,如何從個案調查的結果走向對總體的認識,是擺在所有從事個案調查的研究者面前的一個現實挑戰。對費孝通先生來說自然也不例外。比如,以他從事得最多的農村調查來說,無論是“江村”、還是“祿村”、或是“易村”,都無法全面地反映和代表中國農村的情況。那么,他是怎樣面對和處理這種矛盾和挑戰的呢?費孝通先生在書中向我們介紹的方法可以簡單概括成“類型比較”。即通過對總體中各種不同類型的個案進行調查,然后對它們進行比較,從中歸納出某些共性的東西,以此來達到對總體的認識。
做好統戰調研的思考
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一貫作風,回顧黨的統一戰線史,我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與調查研究分不開的。調查研究是統戰部門的優良傳統,統戰人不搞調查研究就沒有飯吃。到統戰部門工作時間不長,如何做好統戰調研工作自己一直在摸索,以下是個人的幾點淺見。
精準選好調研課題。選準課題是做好調研工作的前提。精選課題,要正確處理“虛”與“實”的關系。在基層統戰工作中,既需要許多破解實際問題的調研,又需要圍繞服務高質量發展提高基層統戰工作科學化水平而務虛,調研選題應注意虛實結合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重點。既要注意對本地區統戰工作“強項、亮點、品牌”的經驗總結、提升、推介,又要注重工作中薄弱方面的攻克。調研要敢于“實打實”針對解決問題、提升水平、創新工作而選題。如當前怎樣學習貫徹新修訂的條例、怎樣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怎樣做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等都是可選之題。精選課題,要正確處理“熱”與“冷”的關系,所謂“熱”是指群眾關注、領導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所謂“冷”是指剛露頭的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或新生事物的萌芽。熱點問題固然是調研選題之重,同時我們要看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在萌芽狀態下似乎“冷”,但也可能升溫為“熱”,今天的“冷”,也許是明天的“熱”。我們要善于見微知著,敏于以小見大,為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前瞻性而選題調研。概言之確定調研主題要有針對性防止隨意性;要從實際出發選管用之題;要行力所能及之事,不要貪多貪大。
確保調研的真實性。調研的真實性是調研的生命線,一份文稿華麗而脫離實際的調研報告無異于廢品,怎樣才能保證統戰調研的真實性呢?一是要排除外界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干擾,防止“被調研”,“被調研”容易使調研成為“盆景展”。調研要圍繞主題,多些“自選動作”。二是要防止閉門造車,典型的不良作法是電腦里面找資料,七拼八湊成文章或預設結論搞求證式運作。三是要舍得放下架子、撲下身子,防止“蜻蜓點水”、“跑馬觀花”、“做客式”調研。四是要善于引、善于聽。善于引導談話者講真話、道實情,建諍言。善于聽弦外之音、逆耳之言。調研要堅持走群眾路線,防止偏聽偏信、以偏概全。五是要善于運用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結合。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實地察看等老辦法不能丟,網上調研、抽樣抽查、統計分析等新手段不能少,科技進步為調研手段的創新拓展了空間,傳統與現代的調研方式相結合,相互補充,能提高調研的效率與客觀性,也能降低調研成本。
調查與研究相統一。調查與研究必須有機統起來,調查是基礎,研究是深化,把兩者割裂開來或片面強調某個方面都是不妥的。研究是在調查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衰及里”的深加工,是精雕細刻、集思廣益的過程。了無新意的調研往往表現在:所提意見建議或淺嘗輒止一般化或人云亦云或多為籠統的口號和呼吁。研究需要實事求是的作風、開廣言路的環境、嚴謹科學的態度、勇于探索的勇氣。只有這樣調研才能出精品力作,才能展示它的整體功能。
注重做好成果轉化。“調研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是一朝分娩”。調研成果價值的體現,在于轉化為領導決策,指導新的實踐。調研成果進入領導視野是轉化成果的前提。調研成果匯報會、調研成果專項報送、主流報刊發表等都是使調研成果盡快進入領導視野的途徑。調研成果獲得領導認同是轉化成果的關鍵。通過政策性文件、發展規劃、工作報告、考核評價等轉化調研成果。跟蹤決策實施,檢驗調研成果是成果轉化的深入階段。調研成果質量高低、意見建議正確與否都要在實踐的進程中來檢驗。不要認為調研成果被采納就萬事大吉,還要具有跟蹤決策實施情況的措施。 (五)加強調研隊伍建設。調研成果要有高質量,調研隊伍這個主體很關鍵。一要有“蹲功”。調研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能蹲在一線、蹲在群眾之中。只有蹲在一線,才能交朋友、聽真話、察實情,才能獲得第一手材料。二要有“鉆功”。調研前鉆功主要體現在如何做足準備工作上。調研中鉆功主要表現在善于發問,不是單純的你講我聽,而是要敢于觸及要害,關鍵問題能“打破沙鍋問到底”;善于求計,誠心商討解決問題之策;善于思辨,運用發散、逆向、換位、比較、綜合等思維方法,充分論證,多鉆怎么辦?調研有鉆功,成果才能有深度。三要有“筆功”。所謂“筆功”就是要解決好如何準確、充分、及時表達調研成果的問題。調研既要有“啃骨頭”的精神,又要有“啃筆頭”的才能。筆功源于多學,積累知識;多練,勤于動筆;多思,把握要領;多改,精益求精。